人民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许维娜)凌晨三点,城市地下管网中,安装在某燃气闸门井中的可燃气体智能测试仪忽然发出浓度超标报警。城市生命线监测中心随即发出公告——基于大模型,判断疑似存在燃气管网泄漏,并迅速定位到3公里外的一段老旧管网,同时模拟了燃气扩散和燃气爆炸事故的影响范围。
非常快,有关燃气公司便接到系统推送的燃气泄漏公告,第一时间根据系统规划的路线,赶到现场进行二次复核,做好了现场安全围挡防护。经排查,确定为窨井内放散阀松动致使燃气轻微泄漏,抢修工作随即展开。最后,通过多部门高效联动,从险情发布到险情解除,整个处置过程仅用不到1小时,达成了迅速闭环管理,飞速解除安全隐患。
目前,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技术飞速发展,公共安全范围正迎来科技变改革契机,海量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实践。“在科技革命浪潮中,行业企业需以革新驱动核心技术迭代,适应数智化转型趋势。”辰安科技董事长郑家升表示。
他举例称,在合肥液化气瓶监管项目中,通过给液化气瓶加装微信二维码标识、为运输汽车配备定位设施,达成气瓶全步骤监管;
同时在当地燃气管网及地下空间布设监测设施,结合多维度数据进行风险研判。现在,当地已达成对5000余公里燃气管网的监测,在一定量上能够帮助减少燃气泄漏事故风险。
这种基于科技的城市安全监测模式并不是个例。
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全国多地推进,覆盖桥梁、供水、排水等多个范围。据介绍,辰安科技构建的“城市安全监测物联网+云服务”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达成事故定位与风险预警,为政府部门提供安全服务。据行业察看,类似监测系统的应用,对城市安全事故防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专家表示,当每一寸管网、每一座桥梁都成为“会说话”的智能节点,城市安全才能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真的达成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在科技赋能下,公共安全正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最坚实的“数字盾牌”,为千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一道看不见却近在咫尺的防护网。